工位安装1对1监控摄像头,员工被全方位监控防摸鱼?
近日,网传深圳一公司的办公室内,每个工位上方都安装有监控摄像头。
根据网传的图片显示,每个监控摄像头都对准一个工位,可以全方位看到员工在电脑上的所有操作。
有媒体爆出,这家公司是做游戏研发的,在此事爆出后回应,安装摄像头的目的不是为了“防摸鱼”,而是为了防止研发的游戏在还未发行之前被泄露,所以对涉及的这部分员工的监控就比较严格。
由于事件被曝光后引发较大争议,目前该公司已经拆除了一对一的摄像头。
但是这个事,也引发了一波热闹的讨论,网友、律师、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角度解读对此事的看法。
01.网友看法
网友对此事的观点主要呈现两种论调,一种是不能接受,一种是能理解。
图片
前者是认为上班比坐牢还惨,侵犯了人权,而且防止游戏泄密,可以签订保密协议,或者采取内部网,设定安全权限等更有效的方式。
后者认为,特殊工种特殊岗位,如银行柜台的员工、税务大厅的前台员工、贵重物品维修、黄金珠宝加工的特殊岗位等,录音、录像等基本都是必备的,这是工作职责范畴;而且如果这是在招聘时事先说明,那么,既然接受了这份工作,也便能接受被监控。
02.律师看法
如果从法律层面来看,此举是否侵犯员工的隐私权?
有律师表示,从网上公开的信息来看,公司安装摄像头的区域属于办公区域,是公共区域,而不是例如卫生间、更衣室等涉及隐私的区域。
因此,公司在公共区域安装摄像头并不违法,不能视为侵犯了员工的隐私权。
但是,公司需要做好充分的保护措施,保证监控信息的安全,根据民法典的规定,自然人享有肖像权、隐私权等权利,且个人信息受到法律保护,如果因公司管理不当,导致监控视频遭到泄露,存在侵犯员工肖像权、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可能性,届时公司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
另外,从员工的角度看,对公司安装摄像头的行为,首先要衡量自己是否能够接受,谨慎决定是否在此工作,如果认为公司侵犯了自己的权利,可以通过投诉举报或者起诉的方式,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
03.科技应用和企业管理:是“双生花”
与此事件同样受到广泛争议的是今年2月发生的“员工行为监测”事件,有网友在微博公开了一款员工行为监测系统,并配文表示,该系统可以提前获知员工是否有跳槽意向,随即引发舆论热议。
该监控系统被怀疑是某A股上市公司开发的“行为感知系统”软件,安装在电脑里,就可以全方面了解员工操作电脑的行为。
由于事件持续发酵,目前该系统已经在企业官网中搜索不到。但是,这几起事件,也引发了企业管理如何用好科技手段的相关讨论。
眼下,AI、5G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技术在国内的发展正在逐步成熟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不管是在硬件还是在软件上,如果要监控某个空间、场所、人的行为等变化,依据目前的软硬件技术手段都可以实现。
比如,现在很多公共场所都安装了功能齐全、可以进行数据分析的监控摄像头和数据平台,一些企业也在公司电脑上安装了内部软件,防止公司机密文件泄露或者防止员工在办公时间追剧、摸鱼等。
但是,其中涉及到的信息保护、企业和员工的权益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,依旧是关注的焦点。
首先,监控摄像头或者员工行为感知系统,公司是否有权采集?采集到的信息如何保护?
根据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:“收集、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、合理的目的,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,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,不得过度收集使用个人信息”。
也就是说,只要采集到的这些信息,是有合理合法的用途,不被泄露出去做非法用途,以及员工对此是知情的,那么,在法律层面上,公司的行为并不违法。
那么,这类事件只能从道德伦理层面或者是在管理层面上进行探讨。
道德伦理、企业管理,千人千面,见仁见智,有人觉得这是个别企业的管理方式,有工作特殊性的,可以理解,企业可评估实际效果后再做进一步打算;
有人则觉得这类监控行为,会让被监控者感到极为不适,也严重伤害了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。
仅凭外在技术手段来监控员工,不仅有可能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监督,还有可能激起员工的逆反心理,降低员工的归属感。保护商业机密的最佳办法,还是提高员工的保密意识,增强其对公司的忠诚度。
同时,用“监控思维”管理公司,是否真的能收到期望的效果呢?
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发布社论指出,技术进步,从来不是为了让人更加“不自由”。进入大数据时代,一些用人单位管理技术手段不断升级,从网络后台扩展到摄像头,“神不知鬼不觉”就能轻松掌握员工“行踪”。但这种管理思维,已经落入了对员工实施“全方位监控”的怪圈。
这是无效管理,管理者如果不能站在员工的角度考虑问题,只图自己的方便,忽略他人的感受,只会让员工产生怨气,原本可以顺利完成的工作,也有可能变得无效与低质,更不用说对公司有认同感了。
无论是明显的“摄像头”,还是员工难以察觉的“监控软件”,用人单位都不能滥用,应该明确其使用目的和使用范围。
监控技术是一把“双刃剑”,呼吁企业管理者能加强日常管理,善用技术,用更智慧的方式激发员工的动力,提高工作积极性。
那么,对于企业的这种“监控思维”管理方式,您是怎么看的?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。